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3、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韩昌黎集》传世。 4、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5、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6、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7、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8、曾巩,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唐宋八大家是谁提出的
唐宋八大家是由朱右提出来的。明初朱右将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 唐宋八大家为什么没有李白和杜甫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李白和杜甫以诗歌著称于世,而非散文,因此唐宋八大家里面没有李白和杜甫。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李白、杜甫是中国诗坛上不可逾越的巅峰,如果评选“唐宋诗歌八大家”,这两位必须要入选,但是世人所知的八大家,仅限于“散文”大家。 李白和杜甫的名声远胜唐宋八大家,李杜他们是以诗歌闻名,而唐宋八大家是以散文称著,所以他们不能同日而语。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关系,谁是兄弟 “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的父亲,苏辙是苏轼的弟弟。这3人中,苏轼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不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上乘的诗歌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美的书画作品。 苏轼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他为民发声,反对王安石变法,以及参与了党争等,这导致他没少被对手弹劾、诬陷,导致苏轼人生数次被贬官。乌台诗案中,苏轼因言获罪,差点被朝廷斩首。 苏洵和苏辙的文学成就都很出众,苏洵著有《权书》、《衡论》、《嘉祐集》等作品。苏辙著有《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等作品。苏辙是个大文学家,但他的文学成就不如兄长苏轼。同时,他的性格也没有兄长那么锋芒毕露,所以他的仕途比较平顺,做过尚书右丞等官职。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