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教育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评含试卷分析答题技巧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35)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田园综合体则是当下的一个热词。

人们回归田园的渴望,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平衡,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再次和重新定位,是传统生活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钱穆先生曾言,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人群与活动,乡里人终须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须回归乡村,乡村与城市需要各自的智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在众声喧嚣中心生浮躁。于是便产生到乡村放松一下的需要,与大自然亲近以调整心绪。

身处乡村,寄情田园,人的心力体力得以恢复,在孤独和安定中反思与成长。田园综合体是沟通城乡的生活纽带,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对自身有新的理解,充实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

现代田园不仅仅是城市人寻觅的桃花源,是乡村里走出来的人们留得住的乡愁和回得去的故土,更是乡里人日日在其中生活劳作的家园。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生活逐渐实现现代化,然而由于配套设施和服务跟不上,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许多负面后果也凸显出来。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就地城镇化的新方向,不仅要着眼于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均衡化,更要通盘考虑现代田园的社会和文化建设,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一些地区对农业的丰富内涵、特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只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却忽略了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特别是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田园综合体综合即着眼于此。宋代大儒程颢曾言,观鸡雏可以知仁。农事活动——饲养牲畜与种植庄稼都是一样,它的对象是活物,是整个的、生动而有活趣的,容易养成疏阔自然的心性,乡村也有了从容的社会风气。费孝通先生则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具有有机团结的特性。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蕴,才构成了传统田园的深厚魅力。

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而在许多乡村却仍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正所谓 礼失而求诸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让乡风美俗滋养世人,正是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应有之义。

(节选自《人民日报》张源《挖掘传统

田园的特有魅力》,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A.“田园综合体是田园中的诗意栖居,它是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结的具体体现。

B.“田园综合体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C.“田园综合体体现了就地城镇化的新趋势,它致力于创造新型田园社区和田园生活。

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而在乡村仍是可贵的衣冠简朴古风存

解析A,张冠李戴,原文为田园中的诗意栖居是中国人最早的乌托邦理想,贯穿古今的士大夫田园情节的具体体现于文无据;B,让城市人与乡村人都在其中找到了彼此,原文为让城市人有机会体验真正的田园生活,在大自然中养精蓄锐,在这里重新出发,形成新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D,传统文化的伦理美德在现代城市已销声匿迹过于绝对化,原文为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形成的伦理与美德在现代城市已不多见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文章以田园综合体为论题,阐释了田园综合体产生的背景、必要性及作用。

B.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不仅论据丰富,而且论证有力。

C.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条分缕析,观点持之有据,而且给人以厚重稳健之感。

D.文章在阐释田园综合体的意义时,礼失而求诸野角度,阐释乡风美俗的滋养作用。

解析B,文章综合采用引证、对比、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方法,文本中没有使用假设论证的方法。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人们容易产生到乡村去、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

B.现实中,乡村建设凸显出垃圾处理难、过度商业化货币化、精神生活空虚等负面后果。

C.新农村建设中,既要重视农业的经济功能,也要重视农业的文化、社会建设等多种功能。

D.乡土社会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

解析D,因为其具有熟人社会’‘有机团结的特点,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不需要法律,一则是曲解文意,原文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不需要法律,由于熟悉而相互信任,也形成了其他一些好的品德;二则是强加因果关系。

答案D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镌刻的信仰

                                

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

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有关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开拓的讲座。报告厅里坐满了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衣着素朴,神态安静。我无意中发现一位瘦小而矍铄的老人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她剪着短发,头发灰白。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全部奉献给敦煌的樊锦诗!她悄悄地来,听完又悄悄地离开。我默默地想:五十年的沉淀,她已抛开了功名利禄,抛开了得失计较,将事业和艺术的理想淬炼成信仰。而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坚守这样的信仰,愿意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事业?

我坐在胡杨树下,于丝丝凉风中陷入沉思。往莫高窟的路,本是一条朝圣的道路。一千多年前,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千辛万苦赶赴这里,或是附近的居民,一步一步走来山里,表达无尽虔诚。然而,我们今天到达石窟实在是太容易了些。从北京直飞敦煌,不过2小时40分钟。从敦煌城里一路坦途,直达莫高窟停车场,下车,站定,眼前就是举世闻名的九层楼!这样的便捷,这样的容易,又如何奢望激动、震撼、深刻、独特的个体感受?

也许有一天,背一身简单的行囊,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出发,在炎炎烈日中,伴着尘土和沙砾前行,耗费几个小时,全身汗水湿透,穿过河水丰沛的大泉河,走过一排迎风摇曳的胡杨树。我,追着信仰留下的光辉,又一次来到敦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文章从作者的一次敦煌之行写起,却没有具体写行程,而是围绕镌刻的信仰选材为文,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

B.文章第段写飞机上的俯瞰之景,把沙漠戈壁的环境、敦煌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

C.作者认为,敦煌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能在这里留下精美绝伦的佛造像和壁画,最主要是靠信仰的支撑。

D.在古代,人们到敦煌石窟朝拜都需要经历一番艰辛,而现在人们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可以到达莫高窟。

解析B,意在唤起人们对敦煌美景的向往之情,应是引出主体内容。

答案B

5.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解析仔细分析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将其与前后文以及主旨联系起来,抓住核心要点,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首句,由上文写的自然的伟力转入人的因素,引起后文内容。交代来历。中间描写了敦煌石刻的形成过程,交代了敦煌石刻佛造像的来历。点题。尾句点明了镌刻的信仰的题意,揭示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

6.作者在第段既说工匠、画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又说他们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6)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看作者这样说的语境,从文本中挖掘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各自的内涵。重点是对作者这一写法的意图的理解,回答意图需要梳理文章思路,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

参考答案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是客观存在,是历史事实;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是文化意义,是历史价值。作者这样写,意在通过对比——工匠、画师自身无名和留名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镌刻的信仰的无名者的热情礼赞,也起到了突显主旨的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随着无现金社会的走近,传统商业银行纷纷发力移动支付,为了抢用户、夺回市场,银行等支付机构可谓倾尽全力、不惜重金。你搞一个支付满10050,我就来一个支付打五折;你送一个支付大礼包,我就给一个10倍积分好礼……

当然,作为正常市场竞争行为,银行等支付机构为消费者派发红包并无不妥;作为移动支付的后起者,付出一些成本和代价争用户也不失为一种经营策略。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砸钱买用户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在努力抢夺用户的同时,银行等支付机构也要检视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留住用户、站稳市场,千万别陷入钱花光后就被用户遗忘的窘境。

支付竞争要靠实惠,不能只想着坐地收钱。在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用产品免息甚至贴息提供支付服务的情况下,不少商业银行却还在旱涝保收地赚着信用卡年费、短信通知费。

支付竞争要靠便利,不能只顾着扩张地盘。这是一个各种新技术比拼的试验场,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声波支付都不算啥新鲜事了,而很多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还在靠输密码、插U盾甚至填写个人信息完成支付,用户体验怎么可能好起来?失去了便利性和创新性,花再多钱跑马圈地也是白搭,很快会被消费者抛在脑后。

(选自《支付竞争不能只靠薅羊毛,有删节)

材料二 由于移动支付体现出来的便利性,单纯就商业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而言,无现金社会无疑是一种趋势。不过,已经出现的趋势,并不能和无现金社会的真正到来画等号,而两者之间的距离,甚至是超出想象的。

对于传统金融体系不尽完善的中国来说,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让很多中国居民的现金消费一举跨过了信用卡时代乃至PC时代,然而,对于真正走向无现金社会,这种跨越实际上掩盖了一些障碍。首先,从普及的角度讲,相比移动支付对于智能手机存在依赖,信用卡作为一种差异化显著的支付载体,理论上自有其优势,因此,如果信用卡能够像移动支付一样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无现金社会的实现会是一种直接的推动。

更为关键的是,信用卡之所以未在中国全面推广起来,不仅与移动支付的出现有关,更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以及背后的金融体制有关,而发达的金融体系和网络、健全的信用社会,才是无现金社会落地的关键。

就当下而言,在移动支付巨头的推动下、电商从线上走到线下的趋势之下,未来几年,一些重点城市可能会无限趋近于无现金城市。虽然无现金社会的理想足够遥远,但移动支付所引领的金融创新无疑正在缩短这一距离。更为乐观的一点是,至于实现百分百的无现金社会,则不仅需要传统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更需要全面补足经济社会的短板。

(节选自《移动支付和无现金社会不能画等号》)

材料三 如今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无现金社会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如今菜市场小摊、路边小吃甚至乞讨的都挂出支付二维码,甚至有的商家为了方便只接受移动支付而干脆不收现金,这么做合适吗?

央行相关人士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商家拒收人民币现金属于违法行为,而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方式并不违法。在任何一个场景里,如果只有一种支付形式存在,一定是国家主权货币——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的门店就只接受移动支付而不接受现金,而且加入了无现金联盟,一度引发热议。但是,拒收人民币和拒收现金应该区分看待。商家如果收取欧元、美元,不收人民币,属于拒收人民币的行为,违反《人民银行法》,但是商家不收人民币现金,选择移动支付的结算方式,不等于不收人民币。

(选自《拒收现金只接受移动支付违法》,有删节)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随着移动支付的勃兴,银行等支付机构可谓倾尽全力、不惜重金,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措施。

B.由于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无现金社会无疑是一种趋势,但需要补足信用卡使用这一课。

C.移动支付竞争要靠实惠,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相比,传统银行仍然有坐地收钱之嫌。

D.根据相关法律,商家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但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并不违法。

解析B,但需要补足信用卡使用这一课,属于曲解文意,原文为信用卡作为一种差异化显著的支付载体,理论上自有其优势,因此,如果信用卡能够像移动支付一样得到充分发展,对于无现金社会的实现会是一种直接的推动,只是讲的一种可能性。

答案B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A.根据材料一,银行等支付机构为消费者派发红包无可厚非,是银行等支付机构作为移动支付的后起者的一种经营策略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B.移动支付就是一个新技术的比拼场,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声波支付都已付诸实施,而银行的移动支付,仍要输密码、插U盾完成。

C.根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无现金社会和金融体制与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有关,健全的金融体系、网络体系、社会信用是无现金社会落地的关键。

D.根据材料内容,尽管离无现金社会尚有距离,但凭借移动支付从线上到线下的拓展,凭借其引领的金融创新,无现金社会指日可待,很快就会实现。

E.由材料三可知,对于拒收人民币和拒收现金应区分看待,商家选择移动支付的结算方式而不收人民币现金,不等于不收人民币。

解析A,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于文无据,原文为付出一些成本和代价争用户也不失为一种经营策略;B,银行的移动支付,仍要输密码、插U盾完成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原文为很多银行的移动支付产品,还在靠输密码、插U盾甚至填写个人信息完成支付;D,无现金社会指日可待,很快就会实现,主观臆断,原文为无疑正在缩短这一距离

答案CE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三则新闻时评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4)

解析就本题而言,首先,统览三则新闻材料,在比较的基础上,明晰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求同存异;其次,要围绕移动支付去分析材料,组织答案;再次,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从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去分析,润色作答,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相同点:三则新闻时评材料均聚焦移动支付,探讨移动支付的相关话题。不同点: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传统银行移动支付抢用户,夺回市场角度,评论传统银行移动支付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新兴第三方支付的差距;材料二则从无现金社会的角度评论移动支付与无现金社会的关系;材料三则是从拒收现金角度评论应如何看待移动支付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洁行著闻,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选自《汉书·卷七十二》,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A.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B.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C.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D.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解析八十有一八十一岁,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愿乞骸骨为文言文常用词语,希望能辞去官职的意思,其后断句,排除D项。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征辟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包括皇帝征召和公府、州郡征召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官府征召称

B.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解析A项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官府征召称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

解析D项表述错误,贡禹罢除郡国宗庙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

(2)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

解析(1)虚己,谦虚,虚心;,丰收。(2)退,隐退;,遗憾。

参考答案(1)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

(2)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

参考译文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而著称,被征召为博士,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贡禹说:帽子一旦摘下,岂能再戴!于是辞官而去。

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这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

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

自贡禹在朝为官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认为,古时人民没有赋算口钱的负担,从汉武帝征伐周边少数民族起,开始向老百姓征收重赋,百姓生养儿子长到三岁,便要开始交纳口钱,因此百姓十分困苦,以至于出现生下儿子便杀死的现象,实在是很悲惨可怜。应当规定小孩七岁换牙以后再交口钱,年满二十岁再开始交纳赋算。贡禹又建议说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府的奴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来供给他们衣食,每年费用达五六万之多,应当免去他们的奴婢身份,让他们成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关东戍卒。

皇帝下诏,命令百姓生孩子七岁后再开始交纳口钱,这个规定从此开始。又停用了上林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家宗庙亲尽则毁的礼制,都未能实行。

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4~15题。

寒食(其二)

                                

春江欲入户,两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元平三年(1080),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寒食节。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两句,写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人直抒胸臆,既表达出远离君王无法为国尽忠效力的愁苦,也表达了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的悲愁。

E.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解析C,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E,本诗抒发的是人生最为困顿、失意时的穷愁,不单单是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答案CE

15.全诗基调悲凉,但仍有诗句展现出诗人旷达乐观的一面。请找出体现诗人旷达乐观之情的两句诗,并赏析其妙处。(6)

解析作者即使在春江欲入户的艰苦环境中,仍不失那份天真的童心。大水都快淹进门了,他还在想象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的那种乐趣,几乎已经从忍受苦难升华为诙谐欣赏的态度了。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是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诗人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居所比作渔舟,把江水暴涨包围居所的场景,想象为一叶渔舟在烟雨中漂浮不定,诗人将艰苦环境诗意化,苦中作乐,展现出诗人旷达乐观之情。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激烈场面的诗句是 ,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         ,          

答案(1)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2)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作为队中的明星级球员,C罗对自己求全责备,不允许自己在场上有丝毫的懈怠和些微的失误,正是这让他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参政议政热情。

处在三省交界处的这个小镇,是个典型的三不管地带,这里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

赵教授告诫自己的学生,即使未来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即使在科研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也千万不要师心自用,忘乎所以。

在生命中最困难的那几年,各种打击和挫折总是如期而至,让他难以应付,他甚至想到过放弃,但终究是坚持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近几日,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广州恒大预备队的两名球员在联赛对阵山东鲁能队时激烈互殴的新闻,该新闻迅速引起了各方关注。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此处说对自己,不合理。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使用不合语境。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此处说打击挫折不存在按计划或规律的条件。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

答案B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A.韩国社会近年日益关注塑料垃圾对环境的危害问题,民众采取措施回收利用和减少使用塑料制品的呼声很高。

B.阿富汗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说,总统加尼决定设立一个旨在为了推动阿富汗和平与和解进程的共同行动小组,该小组由国家安全部门负责。

C.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说,导弹不仅击中了空军基地内的机动防空系统,还命中了基地附近的一座民兵军营,炸死了十四个人。

D.这项研究有一定局限,研究对象中爱吃禽肉的女性较年轻,而且身高体重指数较高,而这些因素可能影响患结肠癌的风险。

解析A,成分残缺,采取前加要求;回收利用减少使用的位置互换一下。B,重复赘余,删去为了D,搭配不当,影响风险不能搭配。

答案C

19.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3)

A.某作家致信编辑:方生吾兄台鉴,近日囊中渐空,不知稿费何日能到,望速寄为盼。

B.王教授的内人赵沅君女士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据说当年在金陵大学是有名的才女。

C.张生上前一步说:小生不敏,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方丈能否应允。

D.张裳红着脸说:刚才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因就用那样的态度对您,多有得罪,还望见谅。

解析A,台鉴:是用在书信里面的敬辞,提请对方阅读。为盼:常用在应用文书写作中,作结尾的习惯用语,表达书写人对收件人的一种愿望,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请求。B,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C,不敏:没有才能,多用作谦辞。不情之请:谦称自己对人提出的要求不尽合乎情理。D,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答案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

历史上,         ,两千年前的《尔雅·释木》,载有荆桃名称,晋代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注释说,两者均指樱桃。古人观察到,         ,故樱桃又称莺桃、含桃,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载:为莺鸟所含,故曰含桃。宋代科学家苏颂在《本草图经》载:樱桃深红色者为朱樱;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载:樱桃熟时正紫色者为紫樱;明代李时珍认为,       ,故称樱珠。 

解析根据两千年前的《尔雅·释木》,载有荆桃名称,晋代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注释说,两者均指樱桃可以推知第处可填樱桃的名称不止一种;再根据故樱桃又称莺桃、含桃,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载:为莺鸟所含,故曰含桃可以推知第处可填莺鸟喜含食樱桃;最后樱桃熟时正紫色者为紫樱故称樱珠可推知第处可填樱桃形()如珍珠

参考答案樱桃的名称不止一种(樱桃有多种名称) 莺鸟喜含食樱桃 樱桃形()如珍珠(樱桃形色如美玉)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痛风是一种侵犯关节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易发的部位一般在脚趾、手肘等末端小关节。痛风症状表现为发作部位会出现疼痛感,一旦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就能够判断是痛风。诱发痛风的原因很多,饮食不当是一个常见诱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避免饮食不当,就不会导致痛风。患者应该增加对痛风常识的了解,只要做好痛风的预防工作,就一定能够远离痛风。

脚趾或手肘等末端小关节肿痛,不一定就能够判断是痛风。

 

 

解析如果”“说法绝对,饮食不当只是诱发痛风的原因之一;同样的道理,后文只要…………说法也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参考答案避免饮食不当不一定能避免导致痛风。做好痛风的预防工作,不一定保证一定远离痛风。

四、作文(60)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题目所给的属于叙述性材料。叙述型材料的审题需要抓住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并以此作为立意切入的角度。

核心事件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幸存者偏差的事,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逻辑谬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关键的人物是沃德,他之所以能抓住事情的关键,源于他的逆向思维,源于他的独立思考,不畏浮云遮望眼:既然这些部位被击中的飞机能幸存飞回,那些没能幸存飞回的飞机被击中就应该不是我们看到的部位,需要加强的应该是弹痕少的部位,事实也证明沃德的结论是正确的。据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扣住结果立意:你没有看到的,往往是真相;打破思维定式,用不一样的眼光和眼界,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有所发现;分析问题时,抓住事物的本质和重点;会迷惑人的大数据,大数据要进行辩证分析;综合考量所有信息,拥有全局意识(全面与片面);注意力陷阱,被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2)扣住表象立意:不囿于表象;不盲从他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烛见表象后面的冰山;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已知和未知。

(3)扣住行为立意:力排众议,崇尚科学敢于质疑;秉持己见,遵从逻辑理性判断;结果正确,力避经验主义陷阱。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评含试卷分析答题技巧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