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全文翻译: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创作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背景】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 【教学片段】 一、导入情境 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习疑难,提出疑问: 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师:赶快帮帮他。 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 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 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 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 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体验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 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 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 师:根据你的学习经验,向大家推荐一下你背诵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诵,化整为零。 生:我觉得根据译文背诵效果也很好,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记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写景,它是有层次的,比方本文是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色,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依照这个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师:所谓背无定法,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种,理解文章的脉络就很好背诵了。现在我们来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坐在小船上,随着江流飘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水路,全是奇山异水,这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请大家齐背第 1段。这么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现在我们眼前呢? 生:这个问题我看出来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较喜欢这一句,用比喻、夸张修辞,抓住水急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 师:如此清澈、急湍的异水怎不令人神往,齐背第2段。 生:写山抓住了山的高峻这一特点来写。 师:请举例说明。 生:高山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四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而险。 师:对语句的品味很到位,诵读原句。 生:我发现作者通过泉水声、鸟鸣声、蝉叫猿啼来写山的美,这组美妙的声音让人留恋忘返。 师:不错,作者正是怀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向往之情来描绘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齐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同学开头的疑问,书信中的写景目的是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身处美景忘却俗世烦忧,放弃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劝朱元思到大自然中来,唾弃名和利。 师: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齐背原句。 构思:让同学以自身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同学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师:谁自告奋勇背诵全文?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身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们积累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谁来推荐? 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山随平野尽,江如大漠流。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构思: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同学积累的过程。 三、作业 本文与《三峡》作比较阅读,找出异同和两文相映照的句子。 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联系,前后关联,比较阅读,可以加强同学对课文的感知体验。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